• <track id="htbrp"><em id="htbrp"></em></track>
      1. 專家呼吁建立化學品登記管理制度 避免環境污染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期:2010-9-6    瀏覽次數7726

          雖然目前我國水產品‘毒性’還在可控范圍內,但國內尚缺乏‘環境激素’的明確界定標準,我國仍面臨有害化學品污染的嚴重威脅。”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建英今天在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表示,應建立化學品登記等制度,加強管理,盡量避免其污染環境。

          近日,一國際環保組織對重慶、武漢、馬鞍山、南京4座長江沿岸城市江中野生鯉魚與鯰魚體內的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魚體內含有包括全氟辛烷磺酸(PFOS)、壬基酚(NP)和辛基酚(OP)等有機化學物質,以及汞、鉛和鎘等重金屬。該組織水污染防治項目主任武毅秀說,這些被稱為“環境激素”的有害化學物會導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質量下降、數量減少等性發育和生殖系統問題。

          為解決危險化學品在使用、運輸等環節的安全隱患,2008年,國務院法制辦同安監總局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進行了修訂,但尚未出臺相關法律對化學品的生產、排放、使用含量等具體事項進行規范。

          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孫慶業說,目前環保部門正在大力治理汞、鉛和鎘等重金屬引發的污染問題,但還沒有對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產、使用和排放進行管理,沒有對壬基酚和辛基酚的檢測、排放、產量控制和質量控制及毒性設定相關規定;也未對制造和使用全氟辛烷磺酸和其他全氟化合物作出規定。正是如此,才導致了這些化學物質的“肆虐”。

          據統計,這些“環境激素”的產量在迅速增加。我國壬基酚產量從1995年至2003年增長了1倍以上,占到世界年產量的26%;全氟辛烷磺酸產量從2004年到2006年增長了4倍。

          據2010年版的《環境科學與技術》顯示,壬基酚已在我國很多的河水及沉積物中檢出,包括重慶地區的飲用水;而我國嬰幼兒和兒童的血液樣本中也發現了全氟辛烷磺酸等全氟化合物的存在。研究表明,食物攝入是一般人接觸全氟化合物的主要途徑。

          “‘環境激素’問題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政府當務之急是盡快摸清當前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情況,特別是需要建立化工產品從‘出生’到‘死亡’的檔案表,建立相應登記管理制度,對那些已知或懷疑對人類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物質或者對環境有嚴重危害化學品采取禁止或嚴格限制使用、淘汰和替代措施,并盡快立法。”胡建英說,“國家還應盡快明確界定‘環境激素’,避免讓很多不法份子鉆了這一空子,牟取暴利,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本報北京9月3日電)(科技日報)

         


         

        精品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2. <track id="htbrp"><em id="htbrp"></em></track>